三尺讲台
教学管理 教改教研 教师培训 学科活动 语言文字宣传
论文:(任莲)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影响的综述
发布时间:2018.12.21

《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综述》

单位:岳阳弘毅新华中学

姓名:任莲

    进入21世纪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浪潮中最具有影响的部分。伴随着改革深入进行的步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越发吸引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翻转课堂”为例,着力于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深入分析教学上的优化作用,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的层面,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优越性提炼出来。教育配套设施和教师从业人员素质的差异性,针对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活动仍存在的误区和不足,提出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当遵循的策略和原则,旨在于更加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第一章 绪论 - 1 -

    1.1研究原因 - 1 -

1.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 -

第二章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 - 2 -

2.1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启示 - 2 -

2.2现代教育理论的启示 - 2 -

2.2.1现代学习理论的启示 - 2 -

2.2.2现代教学理论的启示 - 3 -

2.2.3现代教育传播理论的启示 - 4 -

2.3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启示 - 4 -

第三章 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 4 -

3.1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 - 4 -

3.1.1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 4 -

3.1.2 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培养的影响 - 5 -

3.2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 5 -

3.3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和策略 - 6 -

3.3.1提升教师素质 - 6 -

3.3.2加强学校管理 - 7 -

3.3.3完善行政支持 - 7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创新的案例分析 - 8 -

4.1翻转课堂的由来与发展 - 8 -

4.2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 9 -

4.3 翻转课堂在国内实践的案例 - 9 -

4.3.1“翻转课堂”中的微课程设计 - 9 -

4.3.2 “翻转课堂”课堂设计 - 10 -

4.3.3 翻转课堂的优势 - 11 -

第五章 结束语 - 12 -

5.1研究结论 - 12 -

5.2前景展望 - 13 -

参考文献 - 14 -



第一章 绪论

在这个信息化社会,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加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充分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那么,怎么样才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呢?

1.1研究原因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电脑和现代通信手段,可以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存储、呈现、分配等的相关技术[1]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仅仅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而没有成为服务学生学习的工具,那么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并没有发挥出其积极意义和优势。工具化取向导致的教育教学弊端,推动了社会对于教育机制和教育形式的新一轮思考,以人为本,重新审视、定位、评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过程。

基于以上,作者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综述”的课题,目的是希望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新课程改革推行的进程,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越发显著,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加入了信息化教学的行列,将大量的计算机和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资源都投入到教育行业里。

1995年开始,日本对基础教育实施了重大研究项目,即“100所中小学联网实验研究”(参与学校实际为111所)。研究旨在于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体制,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息能力”[2]。相关学者认为,竞争激烈的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化课题,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最有利的条件。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2061计划”中单独提出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思想,该计划从更高层面上提出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力求建立一种不同于过去的现代化教学模式[3]

    我国政府在结合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情形和本国教育现状之后,制定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发展总体战略。从2001年开始全面开展基础教育制度改革以来,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构建现代化课堂的重心。

祝智庭教授提出智慧教育的概念,推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为学习者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辅助决策、感知、推理等)的教学环境,来达到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协调、课持续发展[4]

从上述各国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和我国的政策不难看出,推动信息化进程的中坚力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

第二章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知识的传递和文化的积累,在进入信息化社会之后,教育必须具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在这个信息社会中,学习者获取、分析、利用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直接反应出学习者信息素养的高低,这种新型社会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由信息社会决定的[5]

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正在蓬勃发展,我国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进程也在积极推进,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步伐。任何技术的实施都应当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托,因此,国家根据当前教育现状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政策和理论,致力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善教育教学现状。

 

2.1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启示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其支撑点是现代信息技术,其实施平台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其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从学生、教学、管理等各个角度出发,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开展的实践活动。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让教学情境更加图文并茂、动静相融,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帮助学生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容量。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快捷地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教学时间也会大大缩短。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育观念,准确掌握信息化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已经成了当代教育建设的重点。

2.2现代教育理论的启示

我们应当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指导,在遵循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合理利用,才能够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成果辅助教学的目的。故而,课堂教学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要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2.2.1现代学习理论的启示

学习理论主要研究和揭示人学习的心理结构、特点和规律。只有把握和了解人类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之后,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理论也有不同的流派,因此,我们应当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信息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致力于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行为主义主张学习过程是种刺激—反应的行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代克、加涅等。认为学生学习过程要逐步细化,规定学生对于问题必须作出及时的外显反应,并让学生得到强化练习。此理论启示我们:在信息化课堂中,要注重教学信息揭示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锻炼。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认知主义主张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者自己的认知结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皮亚杰、奥苏伯尔等。认知主义归纳的教学原则大体上从结构、动机、类别等层面进行概括。此理论启示我们: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发挥出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结构的掌控能力。认知主义理论对于教学中传授概念,问题解答以及命题学习都十分有帮助。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它强调对于世界的解读是通过个体经验来“建构”和“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学习的中心是学生,而老师只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让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建构学习情境,从而更多的展现学生主观能动性[6]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过程,是帮助人的成长和完善人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提出帮助人类实现“自我需要”是教育的最高任务,强调生活与教学统一的教学形式,科学知识与内在情感经验统一的教学内容。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出以人为主的原则,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指导原则。人本主义启示我们: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给他们创造充足的活动空间。

2.2.2现代教学理论的启示

我们通常将为了达到学习教育目的,对于教学情境进行合理设计的具有处方功能的系统理论称之为教学理论。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坚守现代教学理论的地位。密切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这是现代教学理论提出来的要求。始终坚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校情境,教师引导开展教学,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校情境,达到学生主动探求和认知的目标。

 

 

2.2.3现代教育传播理论的启示

教学实质就是我们进行传递信息的一种行为。我们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也要基于现代教育传播理论的基础,才能达到最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传播信息的目标。现代教育传播理论启示我们:应当从信息的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传播模式等不同角度出发,设计出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官教学信息的能力增强,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提高教学效率。

2.3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启示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发生了八次变革,课程的革新,其主要目的是编写符合当下青少年发展要求的课本,培养出适应时代的新型的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简单是课程内容的形式上的调整,以新课本代替旧课本,而是从根本上转换教学观念与价值,从课程的理念、方法、目标、评价等各个方面出发深入改革。

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限制,已经成为了教育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另外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方便了资料的收集,更能深入研究改革内容,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第三章 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本章,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在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以及在与教学有机整合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所发挥出来的优势和影响。本章提出了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并以当前最为火热的创新教育“翻转课堂”为例,简要叙述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1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

3.1.1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放异彩,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对学生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1)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将学生置于多重感官的、全新的教学环境刺激之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单一讲解的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这种多方位的刺激,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思维等多维度的刺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理解、巩固知识内容的效果[7]

   2)学生大多数都存在学习过程难以坚持的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枯燥的抽象的文字转变成生动形象的文本、图象、视频等直观呈现出来,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不断更新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更长效地保持学习的状态。

   3)现代教育要求把学生创新能力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信息技术的介入,向课堂引入新鲜元素,丰富传统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基础。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有助于有效地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师生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基石把口语化语言换成书面表达方式。我们应根据当前发展趋势,积极、有效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来推动教学改革进程。

3.1.2 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培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因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关注教育发展动态、及时掌控科教信息的前沿动态,充分借助现代化技术辅助、优化课堂,其对教师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深入教学,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过程,要求教师及时掌握有关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发展,不断将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先进的内容加入教学活动,使教学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内容新颖化、手段个别化[7]。教师间加强沟通交流,协作完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设计,使教育活动更加合理、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技术与技能强化,还能推动课堂教学整体质量优化,有利于全面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

   2)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抽象内容的传授手段,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内容以逼真、直观的形式传达出来。教学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书本、讲台和黑板,网上资源丰富的媒体素材弥补了教材知识的局限,不仅可以帮助老师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网络平台的构建来增加师生对话,不再局限于黑板与讲台。

   3)丰富的网络多媒体资源,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备课模式,新内容的引用提高备课的质量,从内容上也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不同于传统备课简单地将收集、整理资料撰写教案,教师还要提炼、整合网络中有用的素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进行修改、调整,发挥出备课的优势。

总之,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力推进发展基础素质教育,带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

3.2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最终是为了服务于教育。任何技术应用于教学都有其适用方面和不适用方面,因此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发挥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最大化优势,应符合以下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贯通教学设计思想,确保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够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要强调差异性,依据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依据教学对象的差异,设置学习目标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为“偏才”、“怪才”营造更宽松的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8]

   2)系统性原则。系统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思想和方法,保证在教学活动中,信息传播的过程合理完整,而不仅仅是知识点的拼凑与讲解,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3)科学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客观科学去评判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中的效果。立足于学生的需要,有助于教师不断去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便教师能够更加系统科学完善自己的教学作品,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4)交互性原则。教学双向互动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信息的多向交流,避免简单、单向的知识传播灌输模式,做到学和教的统一,促使学生在学习进程当中自发与融入教学。

 3.3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和策略

本节主要从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为切入点,来探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策略。

3.3.1提升教师素质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对教师有如下几点要求:

   1)要注重技能的强化与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依托是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规范教育媒体的使用和维护,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思想作为行为的先驱,理论作为行为的指导,教师要注重把握教学理论。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更新理念,降低教学实践过程的盲目性。教师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传统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活力。

   2)任何形式的技术应用于教学,都会对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不能盲目夸大信息媒体的作用而忽略了教育的本体地位,必须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媒体观[9]。信息技术使用时,要认清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我们不能过分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导致教学内容的缺失。

   3)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摒弃传统模式中强迫式、指令式、灌溉式的师生模式,充分尊重并考虑学生情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激发学生在心理或上例等非智力因素,创建科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正面的感情,让他们能更加全面认识自己、赏识自己。

   4)教师的工作方式要改变,由个人独立工作转向小组协作、共同探讨。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题教学以后,由于信息量大、工作繁琐,单个老师基本不可能完成利用信息媒体开发、设计教学过程的全部任务[10]。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个人认识事物虽然有个人的独特性,但也有能力的局限性。因而教师间要加强沟通交流,打破各学科教师间封闭的现象,共同协作开发课程资源,强化学科间的联系。

 3.3.2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的职能体现在系统计划并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我国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风向标,学校要发挥教育系统主体地位的作用,紧紧团结广大教职工,为教书育人形成良好的氛围,达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协调发展。学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教教育的效果影响着人才的素质。为了优化学校管理的功能,推动信息化教学的进程,学校方面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管理阶层的意识和技能。对于学校的管理阶层,首先领导和管理的原则必须符合教育思想,其次才是行政管理,管理者如果不懂现代教育理念,不能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就不能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课程的改革。其次,学校要培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优秀教师,因为教师是学校与学生间的枢纽,从国家的教育方针到学校的规章制度,都依赖教师去落实、传达。

   2)加强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必须要信息技术建设来支持。信息技术能突破传统课堂空间限制,也能帮助学校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学校管理,从教育和管理两个方向影响着学校的运行机制[8]。但学校教育和管理要以人为本,不能掉入机器化管理怪圈。不管怎样,信息技术,只是我们用来改良教学的一个举措,不能完全依赖技术,而应该关注信息化的人才培养,为课程教育改革奠定基础。

   3)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给教师创造更加自由、轻松的教学条件。相对于传统教学中形式化带来的压力和负担,现代化课堂服务学生、尊重学生的思想,能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好帮手,学校管理上,要有注重对信息技术人性化地利用,为学生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4)分别对师生建立系统、可行的奖惩体制。对于教师而言,其目的在于鼓励教师勇敢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不断对教学内容和形式创新,积极加入到探索信息化教育的行列中来,推动教师个人技能的提升,实现推进教学改革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去学习、探索知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激励机制不管以何种形式展现,其核心任务都是促进教学良性发展,教学相长,共同参与建设现代化课堂。

   5)坚持创新。社会向前进步,信息技术与日俱进,教学领域的方法和理论也不断变化,要保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性、科学性,努力完善教育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内容、形式充满生机,才能让中国的教育符合世界和未来社会的需求。

3.3.3完善行政支持

深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改善公共基础教育质量。管办评体系的分离,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教育行业进行统筹规划,减少对学校不合理的行政措施,让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有发挥主动性的空间;学校是教育推行的平台,教育行政部门应完善管理机制,做到中央、地方、学校间全责分明、相辅相成,形成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系。因此,行政部门要提供以下服务支持:

   1)优化教学,创建良性的执行教学活动的条件。加强教育引导和宣传,让各方的力量一起来推动教育改革,为现代信息更好地运用于教学创造基础。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其职权管辖范围内的机构名称进行系统化地管理,我国原来至中央向下推行教育行政政策的机构叫电化教育馆,2002年更名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省级以上的部门陆续更名,而有些地方、县仍然在沿用以前的名字,导致机构在名称上的不一致。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体制,要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中变化的内容,保证教育学校科学、合理。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统筹与管理:计划、质量、师生管理以及教学保障和设施管理[11]

   2)不断优化学校设施。引入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设施的适应、维护以及系统更新,很多都不能仅依靠教师或学校的能力,而且教师的教学理论也应不断更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技术、财力方面的限制,对教育投入的资源非常匮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配置不协调,各地区教育程度极度不均衡。当前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渐增强,国家要充分发挥出教育行政部门的调度功能,从物质上、政策上,改变教育资源分布的态势,为教学提过强大的资源保障,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教育资源、信息技术上的沟通对话,促进各地区教育齐头并进。

   3)政府要加强评价与督导,确保信息技术与教学的适应性。要不断总结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的误区,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保证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科学性[12]。评价、督导体系的完善,更全面地将信息技术的特点归纳、总结,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帮助学校对于信息化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价。评价和督导体系的建立,可以让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的时候有据可依,借鉴优秀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也可以激发教师对于现代化教学模式开发和设计,推动信息技术不断丰富现代课堂,推进教育改革进程。

第四章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创新的案例分析

4.1翻转课堂的由来与发展

萨尔曼·可汗——孟加拉裔美国人,他创建了可汗学院。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直接将辅导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在YouTube网站上。视频长度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便让观看者在观看过程中能保持兴趣,从而更好地消化视频学习内容。由于网络速度的传播,他的“做法”和“视频”受到了热捧。可汗的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在课外自定义选择视频观看后,再到课上跟教师互动、讨论,使课堂更加人性化。这种教学任务的反转,就是“翻转课堂”形成的雏形。

4.2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实现,主要是两个步骤,其一是视频录制,其二是组织课堂教学。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由教师完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视频录制的内容[13]。教师要结合网络平台对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教学视频中难以消化的知识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小组讨论或其他活动。“翻转课堂”的课程模式大致如图4.1。

 

 

4.3 翻转课堂在国内实践的案例

在国外“翻转课堂”发展的带动下,我国也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借鉴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课堂模式的创新。以下简要对“翻转课堂”的设计以及具体实践情况进行介绍。

 4.3.1“翻转课堂”中的微课程设计

    微课程是“翻转课堂”中的主要载体,决定课堂前知识的传递,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对最终的教学效果起着直接的影响。微课并不是完整的课堂,是对课堂教学中某个环节或教学活动的集合,可以同过网络教学平台展示。微课主要包含教师讲解、“微视频”演示,还有微“作业练习”、课件学习资源、在线答疑、在线调查、在线测试等。具体如图4.2所示。

 

 

 

在实施过程中,老师授课时间从40分钟浓缩成15分钟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了不占据学生更多的课外时间,观看视频都是在学校自习时间进行的,教师提前在学习平台上设置学习任务,然后直接通过服务终端系统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4.3.2 “翻转课堂”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是否合理,是翻转课堂运用成败的关键。以《通用信息技术》中“按钮制作”课程为例,简要介绍翻转课堂的实际教学流程。具体教学步骤:

    1)教学内容上:在完成“按钮制作”教学任务时,我们利用微课完成“按钮元件的创建方法”、“按钮四个帧的作用”等知识和技能的传递。

2)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录制一个14分钟的微视频,主要完成“按钮元件的创建方法”、“按钮四个帧的作用”等内容,并设置过关任务,另外在线开展学生信息反馈,包含微课难易程度、完成课程任务时间等。

3)课内活动开展:根据在线平台的学生反馈信息,进一步跟学生讨论“点击”帧的功能,然后设置任务“认识电脑”,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制作。

4)课后活动设计:从学生提交的作品中选择优秀的作品在交流平台上进行展示,并布置拓展任务“六位一体数字”,及时上传任务所需素材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其具体运作如图4.3所示。

 

 

 

4.3.3 翻转课堂的优势

上海市某一中学在进行现代化课堂推进的过程中,对高一年级的2个基础差不多的班级以通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实验,其中(1)班借助“翻转课堂”的模式,(2)班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经过四个月的实验,统一对两个班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进行一次检测,其成绩分布情况如下(如图4.4、图4.5)。

 

 

 

 

 

 

 

 

 

 

   

 

 

 

 

 

 

    总体来说,翻转课堂的实施仍不是很成熟,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研究显示其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理念创新十分重要,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基准。在信息化课堂的模式下,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自己加工后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融入课堂,提倡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达到让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效果。

   2)创新教学内容:知识不断更新,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需要我们对于教学内容也进行调整,不断地加入科学创新的知识。“翻转课堂”模式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强调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全面性,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的整体框架;并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信息素养,帮助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4]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活动安排、组织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个别化教学、协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组织形式,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优化组合。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为开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提供了教学环境,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反馈机制,促进师生间交流,更好地安排、组织教学进程。

在现代教育理论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强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的优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信息化课堂模式下,建立了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参与的评价体系。能让学生发挥更多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协助老师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

第五章 结束语

5.1研究结论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引起整个教育体制的变革,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将是教育在新阶段不懈努力的方向。不难看出,技术运用得当才会促进教学领域的进步,我们在运用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审视和调整,确保信息手段的运用和教育发展始终一致,这样才能做到更好地结合,协同教育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5]

不管如何革新,教学活动实质是要培养人才。因此,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能让技术凌驾于教育之上,而忽略了教育自身的出发点。当然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仍不是很成熟,也仍存在不足。缺乏对信息技术系统管理,不利于老师学习借鉴。

作为一个将要到经济欠发达工作的高中老师,我认为促进偏远地区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关键不是专家,不是城市的教材,而是政府改革推进的力度,是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以及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正确引导。同时应对资源建设给予补助,然后将各地区的资源整合,供全国各地学校无偿使用,可以避免有些学校因为经费不足而导致的技术、资源滞后的情况。然后,定期开展教师信息能力训练,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与素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当然,学生也是信息课堂的重要环节,当前的网络信息世界里仍存在很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信息,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就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积极意义。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道路,需要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探索,让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更加全面、科学、合理。

5.2前景展望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是时代进步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致力于培养出全面、身心健康的新型创造型人才,是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升华[16]

现代信息技术是人创造出来的产物,因此在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人文精神为标杆,掌握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未来发展方向,达到两者相互促进、提高的人文境界。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了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中来,时下狂热的信息化教学形式不止有“翻转课堂”还有MOOC,此外云平台、智慧课堂、网络学习空间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在这场教育变革中,理论会越来越成熟,技术应用会越来越合理,更加贴切符合教育实际。总有一天水到渠成,信息技术将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裴涛.基于信息化理念的全新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105.

[3]师书恩.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4):24 -27.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杨宁,孙宁.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教育技术通讯,2001,(5).

[6]肖铭.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整合作用[J].上海教育,2001,(22).

[7]张坤.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技术,2013,(4):29.

[8]刘合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9]程琳.现代教育技术[M],盐城师范学院出版社,2008.

[10]何克抗,谢幼如,王本中.“主体一主导”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 ,(2) : 114-116.

[11]李晓铭,王镜宇.合理运用行政管理职能促进高校教育技术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7,(7):78.

[12]朱翠萍.论构建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4.

[13]王玉璇.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创新的案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4]路丽娜.“翻转课堂”:传统课堂面临的挑战及变革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4,6(6).

[15]张志刚.教育视野下戴维·乔纳森与尼尔·波兹曼的技术观比较分析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2):28.

[16]栾孟贺.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2.

 

 

 

 

 

 

 

 

 

 


地址:岳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康王乡新华社区-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京港澳高速路连接线3公里处、南翔万商旁)

联系电话:0730-8061333      

Copyright © 2010-2017 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 湘ICP备18022682号 技术支持:连线科技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