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
教学管理 教改教研 教师培训 学科活动 语言文字宣传
论文:(彭钰芃)浅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
发布时间:2018.12.21

学段:初中

学科:物理

浅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人才的竞争越发激烈,我们的教育更应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怎样在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我从近年来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一、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在质量的教学中,学生分组利用橡皮泥制作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泥塑,通过对比发现含橡皮泥多的泥塑“重”一些,从而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质量。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比如在压强的教学,在讨论如何控制压强大小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创设了 “冰面救人”这一情境:在小明情况万分危急时,你该如何越过薄薄的冰面救人?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点燃智慧火花,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促进自主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物理实验大多是 “葫芦画瓢”,而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其长期影响学生长与求同,缺乏独立思考、难有创造和发现。要真正培养学生创造质疑、勇于探索精神。所以在压强课堂教学中“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的实验探究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去做,自己动手,运用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分工合作有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归纳总结科学规律。实践表明,相比纯粹的知识灌输,学生更愿意结合动手学习物理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而且,通过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更乐于接受、加深印象、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经历“任务驱动、分组交流讨论、猜想、设计实验证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一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主干,扩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促进创新思维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实验是基石。物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科学探究环节,在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现有实验室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应有“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意识。教师对物理实验这种满腔热忱的态度和在实验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必然会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的创新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废弃的小药瓶,吸管制作简易温度计,也可以利用上述材料制作“喷壶”等。这些生活中的“垃圾”稍作加工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实验器材。在现有的教材中有些内容并没有设计实验探究,但是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在“大气压强”的实验设计中,教师可以灵活利用教学资源(如蜡烛、水槽、集气瓶,或透明塑料饭盒、玻璃糖果罐子等)设计“倒灌”实验:点燃蜡烛,将其固定在透明塑料饭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将糖果罐子倒扣在蜡烛上,几秒种后由于氧气燃尽,蜡烛熄灭,水位上升。实验将大气压的对水的作用直观地呈现出来,还降低了对实验仪器的要求,充分利用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变单纯的听、看、模仿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认真分析研究,真正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敢于接受挑战,不断创新的良好品质。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既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探究、发现规律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节课的成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一书中如是说道。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 柏拉图 译者:曹晚红 吴大伟,教育的艺术[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1日

作者姓名彭钰芃  单位: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 地址:湖南省岳阳市 邮编:410400 联系电话:15873096532 电子邮箱:2360238769@qq.com

本人承诺:本论文非抄袭

 


地址:岳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康王乡新华社区-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京港澳高速路连接线3公里处、南翔万商旁)

联系电话:0730-8061333      

Copyright © 2010-2017 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 湘ICP备18022682号 技术支持:连线科技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