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
教学管理 教改教研 教师培训 学科活动 语言文字宣传
浅谈“探究与分享”栏目在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9.12.19


丁芳

 

摘要探究式教学作为素质教育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克服了传统教育的短板,具有培育人才的显著优势。而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将探究式教学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占据高额比率,地位十分显著。本文就如何运用“探究与分享”栏目进行探究式教学:如形成常态化的探究学习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探究评价机制、运用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探究与分享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为了达到让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建构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横空出世,其课程理念和内容框架无一不阐释了对“探究”的追求。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贯穿于每目、每框、每课和每单元,支撑教材主体,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探究与分享”栏目内容的凸显,体现了教材改革的目的,即改变以往呆板、机械的讲授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得出结论。而探究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理念和思想恰好符合教材改革的需要。通过大力开展“探究与分享”栏目,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与分享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实践探究式教学具有极大意义。

形成常态化的探究学习模式,确保课堂的有序进行

探究与分享活动设计能力要求教师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与学生实践体验予以平衡,在教材深入拓展、延伸的同时,以初中生发展特点为基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与分享活动指导能力则需要教师使学生对探究与分享活动的设计目的予以清晰认知,保证学生正确的参与态度,从而按照教师组织有序进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方面因为探究与分享活动设计能力不足,活动指导能力欠缺,导致课堂组织程序性缺位和无序化。另一方面,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普遍态度就是了解、肯定,但不行动。究其缘由,过重的教学压力是影响因素之一,教师在单以成绩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下,无暇组织;此外,教学模式僵化,很多教师不愿轻易改变早已习惯的传统教学方式,仍然沿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少之又少,因此,探究式教学实施效果差强人意。

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其习惯、综合素质是影响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要形成常态化的探究学习模式。比如应用探究式教学的几个步骤:①讨论前的准备工作②固定小组,确定主题 ③小组探究,讨论,辩论等④学生代表发言,交流总结⑤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⑥学生变式练习,巩固升华(理论联系实际)等,不断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形成有益于开展探究活动的课堂学习模式。或者应用四步探究教学法:阅读质疑,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合作探究;训练检测,目标探究;迁移运用,拓展探究,将这种教学法贯穿在每个单元、每个课时的教学中,通过长期的课堂训练,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和常态化的学习准则,学生便能渐渐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探究式教学是不断“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得出结论是它最基本的步骤。因此教师要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和不同学情,在课程设计中凸显“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地位,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思考、探究”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从而实现和达到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多元化的探究评价机制,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评价是促进教师进步,激发学生课堂活力以及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合理的评价可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让整个课堂生动鲜活起来。虽然《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均作出了一系列调整,但在教学评价激励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对学生最终测试结果过于重视的问题。初中生一般以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方式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检验手段,即使学生课堂上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只要死记硬背,便能在检测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显然,这是极为不合理的,也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要求相脱离。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让“探究与分享”栏目利用好评价,发挥评价在栏目实施中的促进作用,使探究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强调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需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综合评价,避免单一。避免一味的运用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能力方面的发展,如在栏目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创新、合作、探究与实践能力及时予以肯定性的评价,并且将这种评价纳入期中和期末的成绩考核中。第二,评价多样,标准统一。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倡导形式多元化和标准统一化。可以采用课堂点评,如口头、眼神、肢体动作等方式,或者采取课外评价,如描述性评语、奖励等方式,也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探索出符合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的评价方式,比如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精神嘉奖或者物质激励,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学生代表进行经验分享,打造学习标兵形象,以精神上的鼓励强化评价的内在效能。当然由于栏目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评价方式的选用要考虑到现实状况,课上时间如果不充足,也可改为课下评价等方式。第三,评价多元,民主集中。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既可以是小组成员,也可以是其他参与者。在栏目的分享与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作为评价者,学生的评价会让其转换角色,激发他们参与到栏目学习中的热情。第四,关注过程,重视发展。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使学生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关注栏目开展过程中的评价,结合栏目的总结性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与分享中感受、见证自身成长和发展,从而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形式,活跃课堂探究氛围

探究式教学实际上是在学生已有观念和基础上的“再创造”活动。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究时,先由自身知识体系出发,提出问题假设,然后经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去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在验证过程中,思维的时空属于学生,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生成新的创意和想法。对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剖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采取大量栏目来呈现各部分主题和内容,目的是改变德育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递和记诵的情况,真正让学生以贴近生活的各个栏目为“指南针”,引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向着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发展。“探究与分享”栏目既和教学内容有关,又贴近学生生活,它主要以情景(案例、故事、生活、学习)、调查访问、观点辨析、动手操作、疑惑解答等形式为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探究与分享”形式。

此外,“探究与分享”栏目类型众多,可以划分为思维拓展类、情境探讨类、体验反思类和行动导向类四种,不同的类型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如情境探讨类就可以选用情境教学法,思维拓展类可以选择讨论法。部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教学还可以采用辩论、调查研究、角色扮演、反思探究等方式开展栏目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讲授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实现教学中有活动、活动中有教学的双结合。如“法律保障生活”这一课,讲法律的特征和法律的作用,就采用了多种活动形式的探究。由于法律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在新课导入部分首先采用了 “单号立,双号坐”的游戏,让学生懂得规则的重要性。紧接着再进行第二个游戏:“规则在哪里”,由学生以接龙方式在一分钟内列举生活中的规则后,再将法律与其他规则进行分类比较,同时完成教材中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要求,由此总结出法律的三大特征。这个过程以游戏、讨论、分享作为主要的探究形式。为了加强学生对法律三大特征这一重点知识的理解,接下来全班划分为三个大组进行合作探究,探究的内容是法律特征的解释以及列举相关的法律案例(案例可参照“探究与分享”的材料),并且由学生扮演小老师进行知识讲解。探究完成后各大组进行“法律大讲堂”的学习展示,展示形式不受限制,最后进行“成果大检测”的知识抢答。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即可完成对法律特征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在对第二部分法律作用进行学习时,由于是难点知识,所以采用的是案例再现,由部分学生演绎“探究与分享”中的案例,其他学生思考每个片段中分别反映了法律的哪些作用。在学生总结出法律作用的知识点后,教师最后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拓展升华“通过小品案例,结合法律的特征、作用等知识,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这节课利用这样一套由游戏、知识竞赛、角色扮演、对话交流、小品演绎等组成的活动形式,通过不断的“布疑设问”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用一个个扑朔迷离的问号紧紧把学生的思维牵住,以维持适宜的课堂气氛,推动探究进程。总之,栏目教学的方式方法由不同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来确定并实行,并且根据所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再造有梯度的探究内容材料,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新教材对于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的内容设置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但是,教材设置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教材设置中存在栏目繁多的问题。一方面栏目繁多不利于教学的开展,过多的活动设计在带来巨大信息量的同时,也给教师备课带来较大困难,再加上教师水平不一,对于活动设计,并不能实现充分驾驭,尤其是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并不能保证内容的连贯性。另一方面,栏目繁多不利于课堂内容简单明了地呈现,且过多的信息量易使学生对教材滋生排斥之感,造成学生自主性下降。(二)有些框题还存在主题不明确的问题。以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教学相长”框架为例,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奇的小说经常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但其在数学课上写小说遭到了老师批评,该活动要求学生对此发表看法。显然这样的问题设置与“教学相长”关联性并不十分契合。探究与分享活动主题如若不明确,一方面学生会产生困惑,造成思维混乱,不利于其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活动并不能产生预期效果,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三)内容深度与学生理解力不相符。以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青春有格”为例,其中设计了如下探究与分享活动,即“观点一: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观点二,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兼济天下。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显然,这样的问题设置过于宏大,且难度较大,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探讨这样的问题,显然与其理解力不符。

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有着清醒的认识,学会对教材选择性的使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们需要对“探究与分享”栏目进行取舍与整合,对栏目材料进行加工和再造,对探究问题进行精选和优化,服务教学。首先明确活动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在明确活动目的的指导下,明确活动主题,对教材中提供的各个探究与分享活动,我们可以适当选取,为主题服务,不可照搬照抄。其次,精简活动数量,提高课堂实效。精简探究与分享活动数量的依据是围绕教学主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学生所面对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时间都用在刀刃上,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开展探究与分享活动,培育其探究精神和分享精神,提高活动的实效。最后,注重活动问题设计梯度,增强探究可行性从问题难易程度上讲,注重从易到难,给学生一个思维缓冲的过程,难度分级,可以让学生一步上一个台阶,体验获得局部胜利的喜悦,增强克服难题的信心,从而在享受探究与分享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问题内容上讲,问题设置要具有导向性,引导学生学会探究与分享的思路,提高学生探究与分享活动的可行性。

此外,“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呈现方式有片段节选、插图、政治实事、案例、常识、古典、观点、情境、伟人故事等,教师可以结合现有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多媒体形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再创造和再生成,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内容,最大限度地将学生主体纳入参与范围,不断提高探究能力与分享精神,培养独立思维。

探究式教学是被普遍认同的一种符合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科学的运用“探究与分享”栏目,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富于个性的探究问题,生动活泼的探究氛围,开展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个人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升华、思想品德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国鑫.探究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策略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18(49).

[2]陈凯玲.《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取舍与整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05.

[3]万智荣.学生勤于探究之道[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06).

[4]李文娇.部编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创新应用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04).

[5]宋景堂.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栏目设计和呈现方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09).

[6]胡建军.问题探究式教学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3(31).

[7]任长松.“探究”概念辨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8).

[8]洪少帆.思想政治课探究活动的教学探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8).

[9]范芸霞.“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教学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0]王亚辉.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1]王亚改.四步探究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9.

[12] 文娜娜.探究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13] 邢晶.探究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

[14]王向荣.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5]杨君.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吾爱吾师”为例[D].曲阜师范大学,2015.


地址:岳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康王乡新华社区-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京港澳高速路连接线3公里处、南翔万商旁)

联系电话:0730-8061333      

Copyright © 2010-2017 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 湘ICP备18022682号 技术支持:连线科技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