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
教学管理 教改教研 教师培训 学科活动 语言文字宣传
比较与超越 ——让还原与比较的写作策略舒展出写作教学的魅力
发布时间:2019.12.19

张杨帆 

摘要:

对于人们认识事物来说,证明与证伪是两种具有很强互补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然而,我们在作文教学认识中,我们惯用证明的思维方式和它一般的逻辑原则即证明与被证明的原则。观察作文教学现状,我认为缺乏证伪逻辑力量的参与,作文教学中证明逻辑思维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孙绍振先生在阅读领域内倡导并成功实践了还原与比较的阅读方法,我们试图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写作教学的现实中来,同时试图在动态的还原与比较中实现写作的自我超越。

关键词:

证明  证伪  还原 比较 动态


在越来越深刻的反思力量中,目前中学写作教学已经由批判慢慢走向建设,已经由纯理论的阐释渐渐向探索性的实践操作转变,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有人研究了日本过程化写作教学,有人借鉴了前写作阶段中读者意识,还有人探索了后写作阶段的修改落实。于是生活化写作,感悟性写作,下水文写作,情趣写作,快乐写作等写作教学形态相继出现。可以说,在作文教学批判的废墟上,我们一线教师在作文教学美丽的艺术殿堂做着孜孜不倦的努力。

但当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去总结这些写作形态时,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维特征,它们大多数都迷恋在证明的逻辑思维中进行作文教学操作。比如以往比较落后的作文批改,总是围绕主题不集中,中心不明确,细节描写缺少,修辞运用贫乏,详略不当等来批改指导学生的作文。这样的写作教学思维是用文章学的概念来证明文章中存在的问题,给它贴上标签,其实它没有真正揭示问题存在的真实原因和本质所在。比如现在的生活化写作,它们认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依靠写作的技术性因素,而是生活。于是它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全方面围绕生活化展开操作。在这样的写作教学操作系统中,生活化思想也已经成了整个系统的一个证明因素。再比如感悟写作教学:他们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强调生活感悟、习作感悟、综合感悟、整体感悟,创造一种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慨然有感的教学气氛,教学中围绕一个字“悟”。学生读而悟、悟而读,再悟再读,再读再悟。这里感悟也在整个写作系统中成了一个证明要素。这样的操作应该有效果,因为他们在运用证明的逻辑思维时,充分认识到了生活、感悟、思维与写作之间统一的一面。但事物之间的存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而我们却忽略了两者之间不统一甚至存在矛盾关系的一面,这也导致我们忽略了在事物矛盾与对立的关系中寻求另一种操作方法:我们可以在伪证逻辑思维的参与下,把作文中优秀的因素还原成不优秀的因素,然后再从动态生成优秀因素的角度,对作文中优秀因素是怎样从优秀到不优秀,再由不优秀到优秀进行全程的思维比较与方法追踪。当前通过“伪证”逻辑力量,还原作文教学中一种很大的缺失,原因是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证伪逻辑力量的意义,没有认识到还原与比较写作策略的价值。

孙绍振曾再《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一书中说到“对于任何事物不能满足于它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弄清楚他不是什么。”他的这种思想已经深触到了证伪逻辑领域。鲁迅先生再述及文学创作时也说过写作时不应该满足于了解应该这么谢,同时应该弄清楚不应该那么写,他认为学习写作最好的办法是研究作家的修改稿。但我们知道作家的修改稿是及其有限的,虽然平时我们也在强调学生多修改作文,但我们仅仅停留在理念修改于自发修改层面,没有深入进行可行性操作研究。孙绍振教授运用证伪的逻辑方式,成功地把还原与比较地方法引入到文学作品地分析中来,我认为它对作文教学同样有重大价值。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平时在阅读文字时,虽然凭借直觉也能感受到作品的不凡,却很难说出深刻在何处,不弄清楚不该那么写,是很难真正体会到究竟为什么应该这么写的。所以对于阅读教学而言:一旦把优秀作品与原稿相比,平面性的描述和立体性的刻画,其高下、奥妙就一目了然了。所以我觉得作文教学可以把优秀的作文还原成不优秀的作文,在还原中通过学生的发现与比较,不仅认识到作文优秀在哪里,还能再优秀与不优秀的还原过程中建构写作的对话,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认识到作文不优秀的原因时,更好地体会它优秀在哪里。

众所周知,海明威有个著名的“冰山风格“理论,就是说我们阅读文章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八分之一,没有写出来的是八分之七。我们认为对于教学而言,如果我们仅仅认识到它写出来的部分,并从审题构思主题等角度归纳文章表面写出来的优秀因素,这就相当于我们只是看到了冰山中的八分之一,没有写出来的八分之七的教学资源却被忽略了。所以要让写作者真正明白没有写出来的部分,就要通过证伪的逻辑给予还原与比较。所以我提倡还原与比较的写作教学策略:首先要把表面完整无缺的范文、构思、审题、修改等作文构成因素还原成可以比较的状态,还原的角度层次与级别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而定。让还原后的因素处在优秀与不优秀两种矛盾的状态中,然后通过学生与多个文本和状态的对比与对话,发现自己写作中所缺少的素养,从而悟得写作中得程序性知识。

目前,对话理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已经普遍被接受,但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却仍然处于无语甚至是话语霸权时代。阅读教学中对话原则有明确得指向,它要求生本,师本,师生等等多重对话围绕文本展开。这样多维度的对话原则可以让学生更深地走进文本,提升理解。但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却忽略了对话原则的普遍展开与深入研究。当文章缺少细节描写事物,我们在批注时就运用证明的逻辑指出这里缺少细节描写并让学生完善细节描写,而至于怎样完善却没有相应的策略。当文章中缺少修辞时,我们就在批语中运用证明的逻辑指出文章需要加入修辞,而怎样去加却没有针对性的方法。这就是证明逻辑思维强势力量的存在,这样使得作文教学只有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种关系的普遍存在也严重窒息了对话原则在写作教学中的展开。所以我们要让证伪的逻辑力量参与到作文教学中,通过还原,各方面的写作要素就有了比较的前提。有了这样的还原与比较学生也能够在多重结构的对话比较中,发现真正的问题,从而完成自己的写作过程,优化写作结果。

还原与比较的写作教学操作,也就是在还原各种写作构成要素后,为学生写作对话创造各种写作环境与修改系统,让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作文优秀因素完整的生成过程,进而对自己的写作品质产生内在的影响。

 

参考文献: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4月第一版第186页。

地址:岳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康王乡新华社区-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京港澳高速路连接线3公里处、南翔万商旁)

联系电话:0730-8061333      

Copyright © 2010-2017 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 湘ICP备18022682号 技术支持:连线科技

官方二维码